不中不西不土不洋 这样的大学为什么火了?

  上海纽约、昆山杜克、温州肯恩、深圳北理莫斯科、广东以色列理工……本以为是“民办、三本与野鸡”,实际上录取标准一点都不低。

  对本土缺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来说,迫切需要这类大学落地加盟。近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留言向重庆市委建言,建设新的中外合作大学,并直接对标上纽大。

  不中不西,不土不洋,屡屡被误解的中外合作大学,却带给人们多重想象。

  重庆突围

  今年以来,多省份相继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4月27日同一天露面。

  上述建言表示,重庆只有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南大学西塔学院,这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利用鲶鱼效应切实提高重庆高校水平。

  我国高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在西部地区,陕西、四川双雄并峙,又与其他西部地区如重庆,形成不均格局。

  于是,日前有提议称,将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五校合并,争创“双一流”。不过,重庆市教委的回应非常干脆,暂不可行。

  身为直辖市,2019年全国城市GDP排名重庆位列第五,全国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也只有5个。高等教育资源与城市经济,显得有些错位。

  深圳本土高校虽然也不突出,但近年来大力补短板,一方面引进国内名校在深圳建分校区,一方面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共同组建新大学。

  但随着高校异地办学政策收紧,异地举办含本科教育的新大学原则上不予批准。日前,筹备多年的武汉大学深圳校区,不得不终止。

  异地办学终止,中外合作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上述建言建议转变思路,充分借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办学模式,让中外合作大学落户重庆。

  与否定合并大学不同,中外合办的建言得到重庆市委的回复,表示已转相关部门研究。

  中外合力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批准了一系列规定,允许开办中外合办大学。2004年,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落地宁波。

  随后,2006年在苏州成立西交利物浦,2012年在上海成立上纽大,2014年在温州成立温州肯恩,2016年在深圳成立深圳北理莫斯科……

  由于引进了海外名校资源,中外合办大学的录取分数还不低。根据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的生源质量指标,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新生高考成绩排名第105位,不逊于一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刚卸任的上纽大校长俞立中甚至豪言,上纽大录取要求严格,评价标准不同,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被上纽大录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十多年来中外合作大学有很大进展,但是离当初确定的目标还是有一些差距。有些地方落实了如深圳,其它地方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熊丙奇指出,中外合办大学其实并不那么容易,举办一所全新的大学牵涉到校址的征地、楼宇的施工、师资的招聘、具体办学模式的确定,而且牵涉到国外大学愿不愿意到中国来办学,这又关系到办学理念以及对办学质量的控制问题。

  相对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比较容易,当然数量也很多。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19年下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共批准了4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不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张过快,导致质量良莠不齐。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了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下一步走向如何?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实现在还很难去评价。他认为,关键还在于开放的力度是怎样的,因为目前中外合作大学采取的都是合作办学的模式。

  熊丙奇一直在建议,引进海外知名大学直接到中国办分校,采用让海外知名大学完全独立办学的模式,但这个事情一直有争议。

  留学遇冷

  中外合办大学教育被称为“在家门口留学”,大多中国学生都以之为留学的跳板。

  就师资而言,中外合办大学要求大量外籍教员。就生源而言,外籍学生数量是刚需,2016年上纽大外籍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49%,接近一半。

  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指向海外深造。根据已公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上纽大学生去美国深造的比例高达80%,西交利物浦学生去英国深造的最多,占比达75.28%。

  海外名校的深造率也可圈可点。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考取剑桥的人数,超过了浙大、南大、上交大等校,考取牛津的人数甚至超过清北。

  然而,新冠疫情让海外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少留学目的国在疫情防控站中表现不佳,让不少中国留学生正在考虑取消留学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帆认为,留学黄金期已经结束,很可能未来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排外、种族歧视等我们或许不习惯的东西都会出现,中国留学生将很可能面对更多风险。

  熊丙奇指出,疫情对出国留学的短期需求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不但已经影响秋季入学学生的招生,而且还可能持续影响秋季入学以及冬季招生及入学,如果欧美疫情蔓延无法得到控制,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怎么去留学呢?

  这对中外合作大学来说会是机遇吗?熊丙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短期内,国内学生可能会报考中外合作大学或者项目替代,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原因在于,如果疫情之后国外留学政策收紧,中外合作办学也会跟着收紧,而如果维持政策不变,那出国留学的格局也就没有变化的理由。 中国新闻周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索引
卫浴设备 灯具 油漆 瓷砖 门窗 五金 橱柜 厨房用具 地板 水龙头 天花板/吊顶 建筑构件 装修材料 家具 地毯 窗帘 壁纸 饰品 家用电器 厨卫电器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频道 教育专栏 教育信息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就业培训 艺术教育 心得体会 范文写作 范文大全 导游词 讲话稿 致辞稿 演讲稿 发言稿 文秘工作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工作报告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节日作文 教案模板 主题班会 说课稿 经典句子 好句子 人生感悟 经典语句 活动方案 经典语录 最新专题 信函模板 策划书 老师评语 教学反思 教师随笔 励志名言 名人名言 说说心情 求职资料 教学计划 生活随笔 合同范本 申请书 作文素材 思想汇报 主持稿 作文类型 写人作文